中医认为,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。气属阳,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;血属阴,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。正所谓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”,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,气的存在依附于血的滋养。常见的气血不足有三种情况:
气虚。常由体内生化不足、耗散太过导致。多见于先天不足、营养不良、年老虚弱、疲劳过度者,主要表现有精神倦怠,四肢无力,易眩晕、自汗、感冒等。
血虚。这是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,可由失血过多、久病虚耗等导致。血虚者面色苍白,唇、舌、指甲颜色暗淡,常表现为头晕心悸、形体消瘦、双目干涩等。
气血两虚。一般气虚者也会伴有血虚症状,多表现为神疲乏力、心悸多梦、面色淡白或萎黄。此外,气血对经脉、筋肉、皮肤的濡养作用减弱,常见肢体麻木、肌肤干燥、瘙痒等表现。
中医认为,阴阳和谐,气血健旺,经络顺畅,则百病不生。因此,养足气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,大体可通过五个步骤来调理。
第1步:调脾胃。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,《灵枢·决气》中有 “中焦受气取汁,变化而赤,谓之血”之说,认为血液是通过脾胃运化生成的,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,所以治疗血证必须重视调理脾胃。
饮食调养可多吃南瓜、山药、莲子、扁豆、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。此外,还可煎服“参芪术茶”:取党参5克、黄芪5克、白术3克、淮山药3克、升麻3克,取其煎煮液400克,泡花茶5克,冲饮至味淡,有补脾益气、升阳止泻之效。
第2步:养肝血。肝藏血,主疏泄,调气机,有助脾胃运化,因此养肝血是调气血的根本。
中医认为“肝郁则脾虚”,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、脾,导致气血耗伤。此外,“人卧血归肝”,科学研究发现,人在睡眠时,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 倍。肝脏血流量的增加,有利于增强肝细胞功能,提高解毒能力。因此,切忌生气、熬夜,也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。中医认为“久视伤血”,坐在电脑前工作时,应 当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,防止耗伤气血。(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