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召开的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,有21次部署了“简政放权”。在近期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,多地晒出了权力事项精简的成绩单,一些省份“权力清单”减掉了近七成。
但新华社一项最新调查发现,百姓、企业办事不方便、不满意的状况仍广泛存在。
当下,简政放权再次成为热议焦点,这项改革也进入到“啃硬骨头”的阶段,人们期待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找到“砍筋断骨”的利器。
你符合晚婚晚育要求,想当爸爸了,那么,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办好准生证?
没有标准答案。可参照的是:2014年8月,北京市某事业单位的一位准妈妈在烈日炎炎下,顶着孕吐跑足6个公章为孩子“搏身份”。由于丈夫的户口不在北京,这对夫妻还要返回配偶户籍所在地的计生部门开具初婚未育证明,还要加盖1个公章后才能有效。夫妻二人多方打听,最终将6枚公章全部“集齐”。
其实,很多人都像这位准妈妈一样,为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被迫进行“收集”公章、拜遍“码头”的“通关”游戏。
据近期新华社组织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,流程繁琐、手续复杂,依然是2014年百姓去政府办事的普遍感受。在近2500名受访者中,超过78%的受访者认为去政府办事“很麻烦”或“比较麻烦”,超过81%的受访者认为办事流程“繁杂”和“比较繁杂”,办一个手续,有13.1%的人跑了10趟以上,而在3趟以下就办完的只占28.7%,还不到三分之一。
一方面政府部门不断公布简政放权的清单,另一方面,普通百姓仍然觉得“不解渴”。为什么?多地基层干部告诉记者,简政放权后有的部门“一放了之,躺倒不干”,放松监管和服务,存在不作为、慢作为现象,“干部不紧不慢,百姓急得团团转”。
工作多年的杂志社职员小刘从沈阳调到北京工作,在老家的养老保险关系需要调转。他找过相关部门咨询,但都推来推去,没有明确答复。他曾多次到单位所在区域的行政服务中心,但工作人员告诉他,虽然进行了登记,但要向他原工作地发出一张商调接收证明,而这个过程至少要半年。距小刘首次办理养老保险调转已近5年,仍没有回音。小刘考虑再三,决定托关系,找熟人,看能不能解决问题。
在新华社问卷调查中,像小刘这样选择“托关系、找熟人”的受访者超过了七成,“托关系”办事的潜规则仍非常普遍。
“中央的政策暖乎乎,为啥到了窗口单位就让老百姓寒了心?”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,“倒洗澡水不能倒掉孩子。”简政放权不是单纯减少政府部门的工作量,而是要在精简优化政府工作内容的基础上,提高办事效率,减少拖延扯皮,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。(转)